“阳光回应·为幸福发声”围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回应群众关心关切

居民收入咋提升?“菜篮子”会不会涨价?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能不能有企业参与?

3月23日,成都市发改委上线由成都市纪委监委联合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打造的“阳光回应·为幸福发声”融媒体直播特别栏目。由成都市发改委总工程师李椿带队,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国民经济综合处、社会发展处、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处以及服务价格处的相关负责人,与成都市纪委监委驻市发改委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一起,围绕贯彻落实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等重大决策部署,与市民网友互动交流,权威解读宣传政策,阳光回应群众关心关切,监督推动党员干部转作风改作风,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在未来5年,成都将新增便民农产品新消费场景超过100个,图为位于彭州的蔬菜基地 本报记者 吕甲 摄

在未来5年

标准化改造菜市场400家以上

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是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重要工程之一,旨在聚焦百姓的衣食住行,完善供给体系、稳定价格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粮食生猪供应能不能跟上?生活物资会不会涨价?“菜篮子”看似小事,却关系着每位居民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和幸福感。

“预计今年粮食、蔬菜、生猪出栏将分别稳定在227万吨、600万吨、300万头。”成都市发改委服务价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准备提升改造益民菜市30家,设立特色农产品直销区100个。在未来5年,成都还将标准化改造菜市场400家以上,生鲜超市超过2000个,社区连锁店达到1.2万个,新增24小时品牌连锁便利店达120家,便民农产品新消费场景超过100个,让保供稳价落到实处,提供丰富、质优、价稳的“菜篮子”商品。

如遇重大动物疾病,成都本地的生产供应能力跟不上怎么办?不用担心,成都的粮食生猪蔬菜生产基地已经遍布全省全国。据悉,成都市正探索构建同城化保供新路径,已签订《成德眉资同城化粮食生猪蔬菜区域生产保供合作协议》,建立应急保供联动机制,合力推进同城化生产基地、产销渠道建设。目前,成都已与眉山、德阳等11个市(州)签订总计205万头的生猪生产承接协议,联动保供生产主体29家,有效保障成都市猪肉、蔬菜供应。

提供平价蔬菜的成都益民集团还将发挥国有企业保供稳价强底板作用。通过自建、共建、联建等方式,益民集团已在省内外建设18万亩直采直销果蔬基地、新疆20万头褐牛、阿坝州1万头牦牛养殖基地,内蒙古50万亩粮源基地,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首批蒲江、资阳种猪场已于去年开工建设,投资7亿元的城市冷链仓已落地双流航空港。

“我们依托综合信息监测平台和全链条价格监测体系,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密切跟踪粮食、蔬果、畜禽肉等民生商品批发、零售环节价格。”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发改委重点关注供应链产业链价格传导效应和不同品类商品价格联动反应,一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就将适时启动生产、流通等专项保供应急预案,确保价稳。

共建共享

将发布应用场景和投资机会清单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既是民生民心工程,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筑基工程。对于企业而言,一个个项目更让它们看到投资机遇。

市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处长李振之介绍,十大工程的建设需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民参与、社会共建。今年3月底,成都将首次首批针对十大工程的应用场景和投资机会进行清单式发布,目前初步梳理政府企业两端的供需信息共412条。未来十大工程机会清单将每个季度发布,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全市的学校、医院、城市有机更新、绿道蓝网建设中来。

作为项目的统筹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还将紧紧以项目为抓手,抓好项目的统筹推进和督查。“我们已经制订了一些推进的办法,比如每个月召开一次现场项目建设推进会,每一季度要对推进情况进行通报。”李振之介绍,通过编制年度投资计划、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将实实在在推动项目从图纸走向现实,“我们一定不能把十大工程搞成形式化,一定要发挥绩效,让老百姓和企业主体有获得感。”

为了让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在项目建设中,市发改委还计划组织市民观察员、专业观察团、网络观察员等群体组成第三方机构,随时深入项目一线,调查了解工程情况,真正让群众的幸福有感作为工程建设最关键的衡量标尺。

“钱包鼓鼓”

今年新增新职业岗位5万个

到“十四五”末期,进入国内高收入城市行列,这是成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立下的目标。如何让“钱包鼓鼓”,是居民最关心的实惠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按照居民收入的统计口径,收入的来源主要分为初次分配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再分配转移性收入四大类,成都也将聚焦四大类提出具体措施和路径。

“我们今年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新增新职业岗位5万个,新设立科研助理岗位5000个,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就业市场。”市发改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处处长顾博介绍,提高工资性收入主要从扩大就业岗位供给、推动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入手。在经营性收入上,成都将从扩大企业培育力度、激发自主创业活力、降低经营成本、加强经济权益保障四个方面提出措施,具体到今年,成都新规上工业企业将达到400家以上,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库,力争入库的企业两万家,开展高新技术认定培训活动100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新增上市公司10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增加财产性收入上,成都提出了用好房屋租赁增收功能。“比如说住房租赁,我们注重在完善成都租赁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加强租赁行业的监管,保障个人房东的合法权益,而且对个人出租房应缴纳的各项税收采取比较优惠的综合征收方式。”顾博表示,成都还将创新知识产权价值转换,今年全市技术合同的成交金额要力争达到6.5%的增长。

“只有老百姓就业的平台具有竞争力,那么他的收入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和具有竞争力。”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认为,成都是否能够利用好已有产业基础做好提质增效,建链、聚链、强链、补链,是实现城市中产阶级群体收入提升的关键点。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需要减少户籍限制和性别歧视,甚至年龄歧视,保障居民公平收入的权利。”成都市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牟涛对政府能通过规划明确关注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让市民“钱包鼓鼓”,认为是一件接地气、让市民有感的好事。但在推动实施过程中,他更关注如何缩小一次分配中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保障更多依靠工资性收入群体的有效分配,给予他们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

将把政治监督放在首位

确保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落地落实

成都市纪委监委驻市发改委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冉德兵表示,将主动融入大局大势,做实跟进监督、精准监督,以有力的政治监督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督促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务实为惠民利民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我们将统一思想行动,立足职能职责,把十大工程涉及的关键环节和人员纳入工作重点,着力加强对十大工程实施的监督全覆盖。”成都市纪委监委第四纪检监察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政治监督放在首位,积极拓宽监督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四责协同”机制作用,形成监督合力,持续跟踪各项工作推进情况,推动堵点、卡点、难点、痛点问题早发现、早协调、早解决,确保十大工程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