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可以随手把垃圾扔进“管道井”,如今他们选择垃圾分类

水仙苑小区的电梯门上张贴了垃圾分类提示。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摄
“我开始还以为我走错门楼了。”这是汤奶奶在小区刚展开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时,看到自家楼栋电梯门上贴满了垃圾分类知识时的第一反应。
“这次能行吗?”汤奶奶的第二反应是疑虑,多年前她也曾听人说起过垃圾分类。
汤奶奶的家在上海市长宁区仙霞新村水仙苑,小区的11号、13号两栋是小高层,此前,居民们可以把垃圾扔进“管道井”。
这是一种老式楼房中较为常见的结构,每层楼均设有一处垃圾投放闸门,闸门内是一条从一楼贯通至顶楼的管道井,居民将垃圾直接扔入井内,省去了上下楼梯的麻烦。
“不麻烦”的代价是管道井底部的脏乱,每到夏天,底层管道井口附近是蚊蝇的地盘。
高层管道“封井”势在必行。仙霞新村街道管道井高层建筑共有31栋,占长宁区总量38.75%,其中15个管道井分别于2003年“非典”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完成封闭,剩余16个管道井分布在街道6个小区,其中多数高楼超过20层。要封闭这些管道井,意味着要改变片区3400多户居民的生活习惯。

水仙苑高层封井后。
剩余的16个管道井没有封闭,原因是这些管道井所在居民楼的住户大多不同意“封井”。
经过调研,街道还了解到,由于管道井垃圾箱房楼房结构的特殊性,在前期宣传中居民也提出了不少顾虑和诉求。比如,管道井封闭后高空抛物情况会不会增多?又如,原底楼管道井改建为垃圾厢房后,人来人往的噪音和垃圾臭味是否会影响底楼居民?又如,每层管道井区域属于全体业主,是否可以改建利用?
为此,仙逸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家生和同事们摸索出了一条“面对面、心贴心、手把手”的工作法,居委干部和志愿者多次上门,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告知,并送上家用垃圾分类桶,消除居民们的后顾之忧。
居委干部和志愿者每户上门三次,第一次到居民家中发放告知单,通知居民即将封井;第二次则挨家挨户发放征询表,每张表格罗列10个居民担心的问题,引导居民了解垃圾分类、封闭管道井的好处,为居民们答疑解惑,消除他们此前的种种顾虑。
“我们还附上了不封井的缺点,前些年因为一根没有熄灭的烟头扔到井里了,后来还导致了火灾。”杨家生说,这样两轮下来,征询同意率就超过了95%,(根据《物权法》,封闭管道井,群众同意率必须达到三分之二)。第三次上门,志愿者和干部们就给每家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桶。
2019年5月5日,仙逸居民区率先实现了封井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一天内,小区内管道井44个投放口全部封闭完成,居民无一人反对,形成了仙霞街道管道井垃圾厢房小区封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85%的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上海每天产生两万多吨垃圾,这些利用起来,会非常可观。”如今,汤奶奶再也不怀疑垃圾分类是否能够推进。